变轻的“牛债”-凯发k8一触即发

  在抬头满眼石山的弄杂村,58岁的苗族农民杨文昌做了一件事,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几个月前,家里年近九旬的老人去世,亲友众多的杨文昌在最重要的“白事”仪式上只收了1头牛的“牛礼”。

  弄杂村是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一个苗族村。谈及老杨的决定,村民们议论纷纷。在隆林的苗乡,“白事”是当地苗族群众最为看重的事情,依照本地风俗,逝者的部分女性后辈亲属需要按户送牛到现场屠宰,有时一场仪式下来,“牛礼”高达十几头。

  “每收一头牛,办‘白事’的户主会付半头牛的钱作为‘回礼’。除了牛,有的亲属还要同步给户主送猪或者羊,并邀请唢呐队到场演奏。”杨文昌这次打破了“惯例”,回绝了亲友们的心意。

  在村民印象里,老杨懂人情、晓事理,在村里有些名望的他对仪式早已熟络,家里的一本笔记本上就记录着他多年来参加白事活动的“牛礼”明细。

  “说是‘牛礼’,也是‘牛债’。”弄杂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凡开道出老杨决定背后的考虑。

  弄杂村山贫地薄,养牛并不容易,过去规模养殖更是奢谈。作为一个贫困发生率曾超过35%的脱贫村,全村28个屯散布在17平方公里的石山中,人均仅有几分地,前两年决战脱贫攻坚期间,村里才通自来水,解决了用水难题。

  “按照市价,一头牛上万元,相当于一家人脱贫前一年的纯收入,无论送礼还是收礼都开支不小,‘牛礼’一多,更难承受。”在村里蹲点一年多,张凡开理解乡亲们的顾虑:即便条件艰难,但风俗习惯由来已久,“倾囊而出”代表着最浓重的心意。

  可是,攀比之风却让心意背后的负担愈来愈重。一些村民反映,不知从何时起,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在苗乡慢慢形成——收礼越多,唢呐越响,仪式越长,“白事”就越显隆重。

  变贵的“牛礼”仿佛给绵延的大山多加了一道枷锁:不送牛,风俗习惯和此前的人情咋办?收礼,一头牛动辄四五千元的“回礼”,累加起来的成本普通家庭根本吃不消。

  同村的阿祥,一场“白事”收了16头牛,负债8万多元;邻村苗寨的阿文,父亲和大哥相继去世,用了近10年才还清“白事”开销所欠下的债务。

  “子还父、孙还子,‘牛礼’变成了还不完的人情债、道德债。”德峨镇党委书记罗仁华介绍,距离弄杂村部7公里多的乡镇集市便是例证,过去虽然交通不便,牛市倒是红火,有的村民凑钱买牛送礼,有的想方设法运来仪式过后的数千斤新鲜牛肉,通过转卖减少浪费。

  去年,曾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的隆林迎来了脱贫摘帽后的第一年。这一年,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程中,当地干部群众奋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线,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

  “脱贫攻坚让我们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乡村振兴,咱们的精神面貌更要改变。”在参加村里的会议以及与驻村干部的交流时,杨文昌听到“移风易俗”的频次更多了。

  乡镇会议、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入户遍访……罗仁华、张凡开等基层干部利用各种机会给群众算起“红白喜事攀比账”:一头牛上万元,一头猪约两千元,一只羊七八百元,一支唢呐队一天至少两千元,再加上置办“白事”的材料费、伙食费等,若重殓厚葬,无疑是给悲伤的家庭再添上一份重负。

  算好“攀比账”,也打好“组合拳”。去年以来,隆林先后出台了移风易俗统一行动实施方案、考评制度实施方案、“树新风积分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市率先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打响攻坚战。“乡镇村屯的人员还组成工作专班,各村也配强了红白理事会队伍,逐屯逐户开展工作。”罗仁华说。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不少村民逐步卸下思想包袱。去年9月,弄杂村陆续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等,顺利通过了新的村规民约。规定明确,主客双方祭祀和招待客人屠宰的牲畜(包括牛)不超过3头,仪式时间、回礼习俗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今年5月,家里老人因病去世,作为村“两委”干部的杨文昌在屯里带头“破冰”,并主动动员亲友、村民跟随新风尚。“兄弟姊妹都同意‘白事简办’,费用开销较‘惯例’节省了一倍以上。我们把日子过好,也是对已故老人最好的告慰。”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隆林县委书记莫庸介绍,自去年在全县范围内启动移风易俗统一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劝导白事大操大办近千起,减少牲畜祭祀3000多头,劝导高额彩礼150余起,累计为群众节省开支3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给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记者罗博、徐海涛、雷嘉兴、杨驰) 【编辑:周驰】

(作者:周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